来源:光明日报 | 2023年11月07日 16:43:01
作者:王紫潇(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指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以开放包容的特质,兼收并蓄的胸怀,使中华文脉绵延繁盛、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彰显出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多元一体的文明生成中铸就了文化自信的根脉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生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明积淀,蕴藏着中华文化世代传承的文明基因。从产生于上万年前的史前栽培农业,到距今6000年左右的农业发展,再到距今5000年前后良渚文明的出现,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和西辽河流域范围内一些地方相继出现了以宗教祭祀和军事指挥为特点的“王权”,标志着这些地域率先进入了区域文明社会。一直到约3800年前,华夏区域内的许多地方分别建立起自己的“王国”,中国步入古国文明的时代。中原区、燕辽区、江浙区、海岱区、巴蜀区等众多地理单元呈现出精彩纷呈的文化样态。大量考古事实证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纷繁多元、相对独立的发展,使得不同文化在互动传播中逐渐形成了相互交流、和合共生的基本特点,使中国史前呈现为一种重瓣花朵的“多元一体”的文明特质,这是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之林中独树一帜的深层原因,也是文化自信的根脉。
在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中,中华大地悠久、独特的文化土壤孕育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体现为交流互鉴、求同存异、多元一体的文化品格。今天,我们解读中华文明历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做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从早期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搏中寻找文化底蕴,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作为独特的民族品格加以传承和发扬,深刻领会这一突出的包容性所形成的强大凝聚力,对中华文明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中华民族从交流融合到团结统一,直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确立所产生的独特作用,在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根脉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中华文明在不断塑造、涵养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质和精神品格,在这个意义上,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标识,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精神动力。